小青瓦(传统陶土烧制的弧形瓦,常用于古建筑或仿古建筑,质地疏松、吸水性强且脆性高)的存放条件需重点围绕“防潮、防压、防损”,结合其材质特性制定,具体如下: 一、环境温湿度控制 防潮防水是核心 小青瓦胎体为陶土,孔隙率高,极易吸水,长期潮湿会导致胎体膨胀、酥松,甚至发霉变质(表面出现黑灰色霉斑)。需存放于干燥通风的仓库,相对湿度控制在40%-60%。 仓库地面必须做防潮处理(如铺设防潮膜+水泥硬化),瓦件需离地30cm以上(用木架、砖垛或架空托盘支撑),避免直接接触地面潮气;底部可放置硅胶干燥剂(每月更换一次,观察是否变色失效)。 禁止露天存放或在漏雨环境中放置,若遇降雨需立即用防水帆布遮盖,雨后及时检查有无积水(尤其瓦体凹槽处),并通风晾干。 温度与通风平衡 避免极端温度:高温(≥35℃)会加速瓦体水分流失,导致胎体干裂;低温(≤0℃)结合潮湿时,瓦体内部水分结冰膨胀,易引发冻融开裂(北方地区需特别注意)。仓库需保持温度稳定在5℃-30℃。 保持通风:每日通风1-2小时(选择晴朗天气的上午,避免阴雨或高湿度时段),降低仓库内水汽浓度,减少瓦体吸湿。但需避免强风直吹(防止瓦堆晃动倾斜)。 二、堆叠与摆放规范 分类分规格堆叠 按类型分离:小青瓦分为板瓦(平面弧形)、筒瓦(半圆弧形)、勾头、滴水等,需分开存放,避免异形部件(如勾头的瓦当)碰撞损坏其他瓦件。 按尺寸排序:同类型瓦件按大小、厚度分类,小规格在下、大规格在上(或反之),确保堆叠重心稳定,避免倾斜。 堆叠方式与缓冲保护 板瓦/筒瓦: 板瓦可平放堆叠,每层之间垫3-5mm厚的软稻草、芦苇垫或纸板(边缘超出瓦体5cm),缓冲压力并防止摩擦磨损;堆叠高度≤1米(约10-15层),底层瓦件需铺设平整的木板(分散压力,避免局部受压碎裂)。 筒瓦需侧立放置在弧形凹槽架上(按瓦体弧度定制木架),或用绳子将每5-10片捆成一捆,直立靠在稳固的支架上(倾斜角度≤10°),避免平放时两端受力不均导致翘曲。 勾头、滴水等异形件:单独用竹筐或木箱包装,内部填充软纸或稻草固定,禁止堆叠(防止瓦当、滴水尖碰撞断裂),存放于专用货架。 禁止受力与碰撞 瓦堆上方不得放置任何重物,禁止攀爬或踩踏瓦堆;仓库过道宽度≥1.2米,避免搬运工具(如手推车)碰撞瓦堆。 搬运时轻拿轻放,禁止拖拽(防止瓦体边缘磨损或断裂),单次搬运数量不宜过多(每人≤5片),避免失手摔损。 三、防污染与风化保护 防污与清洁 远离污染源:仓库内禁止存放化肥、农药、机油等腐蚀性物质,避免挥发物污染瓦体(导致变色或胎体腐蚀);与粉尘源(如工地、土路)保持距离,防止粉尘附着后渗入瓦体孔隙(难以清理)。 防尘处理:长期存放可覆盖透气性好的棉麻布(禁止用塑料膜,避免不透气导致冷凝水),每月用软毛刷轻扫表面灰尘(避免用水清洗,防止瓦体吸水)。 胎体风化防护 小青瓦长期干燥易导致胎体酥脆(敲击声音发闷),存放超过6个月需定期(每季度)用喷雾器向瓦体背面(非外露面)喷洒少量清水(保持微润,不滴水为宜),维持胎体湿度稳定。 检查瓦体完整性:每月抽查瓦件,若发现胎体有裂纹、掉渣(酥松),需标记“待处理”并隔离存放,禁止用于屋面(易漏水)。 四、长期库存管理 库存记录与周转 建立台账:记录每批小青瓦的烧制日期、规格、存放位置,采用“先进先出”原则,优先出库烧制时间较早的瓦件(建议最长存放不超过1年,避免胎体自然风化)。 分类标识:对完好件、轻微破损件(如边缘小缺口)、报废件分别标识,避免混用。 定期维护 雨季加强检查:每周检查仓库防潮层是否破损、瓦堆底部是否受潮,及时更换干燥剂。 冬季防护(北方):仓库加装保温措施(如挂保温棉),确保温度≥5℃,防止瓦体冻裂;若露天临时存放,需覆盖保温被+防水帆布。